广告

自恋者能拥有有意义的生活吗?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场景。我们发明、采用、被自己的个人叙述所引导,并根据自己的个人叙述来衡量自己。这些通常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我们的偏好、我们的能力、局限性和我们的技能相称。我们不太可能发明一种与我们自己完全不同步的叙述。

我们很少用一种与我们能合理期望实现的目标不相关的叙述来评价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不太可能故意挫败和惩罚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叙事也在改变。部分实现了,这增加了我们的自信,自我价值感和自尊,让我们感到满足,满足,内心平静。

自恋者与正常人不同的是,他的个人叙述非常不切实际。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施虐狂和可恨的主要对象(例如,一个自恋的、专横的母亲)强加和反复灌输的——也可能是自恋者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理的产物。自恋者对自己没有现实的期望,而是有浮夸的幻想。后者无法有效实现。他们是难以捉摸的、不断后退的目标。

这种持续的失败(浮夸差距)会导致焦虑(一阵阵的悲伤)和损失。从外部观察,自恋者被认为是古怪的,容易产生幻想和自我欺骗,因此缺乏判断力。

焦虑——自恋者对自己不可能的要求的苦果——是痛苦的。渐渐地,自恋者学会了通过完全避开结构化的叙述来避免它们。生活的失望和挫折使他明白,他的特定“品牌”的不切实际的叙述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悲伤和痛苦,是一种自我惩罚(施加于他的虐待狂,刻板的超我)。

这种持续不断的惩罚还有另一个目的:支持和确认自恋者在童年早期(现在是他的超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主要对象(通常是他的父母或照顾者)给予的负面判断。

例如,自恋者的母亲可能一直坚持认为自恋者是坏的、烂的或没用的。当然,她不可能是错的,这是自恋者的内心对话。甚至提出她可能错了的可能性也证明了她是对的!自恋者觉得必须通过确保自己确实变得糟糕、堕落和无用来验证她的判断。

然而,任何一个人——无论多么畸形——都不能离开叙事而生存。自恋者发展出循环的、特别的、间接的、奇妙的“生活故事”(偶然叙事)。他们的角色是避免与(通常令人失望和幻灭的)现实发生冲突。因此,他减少了焦虑的数量和强度,尽管他通常无法避免自恋周期(见FAQ 43).

自恋者为适应自己不正常的叙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空虚、存在的孤独(他与其他人类没有共同的精神基础)、悲伤、漂泊、情感缺失、情感陈词滥调、机械化/机器人化(缺乏女性气质,用荣格的话说就是过度的人格)和无意义。这助长了他的嫉妒和由此产生的愤怒,并放大了EIPM(情感参与预防措施)论文的第八章

自恋者会患上“太容易-太难”综合症:

一方面,自恋者的生活艰难得难以忍受。通常情况下,他所取得的为数不多的真正成就应该减轻了这种被认为的严厉。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无所不能感,他被迫“降级”这些成就,给它们贴上“太容易”的标签。

自恋者不能承认他曾经努力地取得了一些成就,也不能通过这种自述来粉碎他浮夸的虚假自我。他必须贬低自己的每一项成就,让它看起来是一件例行的琐事。这是为了支持他支离破碎的人格中梦幻般的品质。但这也妨碍了他获得通常在实现目标后产生的心理上的好处:增强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进行更现实的自我评估,增强自我价值感。

自恋者注定要在一个环形迷宫中漫游。当他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时,他会把它降级,以增强他自己的全能、完美和辉煌的感觉。当他失败时,他不敢面对现实。他逃到一个没有故事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只是一片毫无意义的荒地。自恋者虚度光阴。

但自恋者是什么感觉呢?

自恋者经常焦虑。它通常是无意识的,就像一种唠叨的疼痛,一种永久性的,就像沉浸在一种凝胶状的液体中,被困住和无助,或者像DSM所说的那样,自恋是“无处不在的”。然而,这些焦虑从未消散。自恋者担心特定的人,或可能发生的事件,或或多或少似是而非的场景。他似乎总是想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让人担心或生气。

过去的积极经验并不能改善这种成见。自恋者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敌意,是一个残酷武断、不祥地逆行、精心设计的狡猾和冷漠无情的地方。自恋者只是“知道”这一切会以糟糕的方式结束,而且没有好的理由。生活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坏得令人难以忍受。文明是一种理想,与理想的背离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自恋者是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是选择的无知者,对任何相反的证据都无可救药地视而不见。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泛化焦虑。自恋者害怕生活,害怕人们对彼此的所作所为。他害怕自己的恐惧以及恐惧对他的影响。他知道他是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他永远无法掌握游戏的规则,他的生存也岌岌可危。他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东西,只知道两件事:邪恶存在,生命毫无意义。他确信没有人在乎。

这种渗透在他每个细胞里的存在主义焦虑是返祖的和非理性的。它没有名字,也没有相似之处。这就像每个孩子卧室里关了灯的怪物。但是大脑自恋者是一种理性化和理性化的生物,他们会立即给这种不安贴上标签,解释它,分析它,并试图预测它的发生。

他们把这种有毒的存在归因于某种外部原因。他们把它设定在一种模式中,嵌入在一个语境中,把它转化为存在之链中的一环。因此,他们将分散的焦虑转化为集中的担忧。忧虑是已知的、可测量的量。他们有可以解决和消除的原因。它们有开始也有结束。它们与名字、地点、面孔和人联系在一起。忧虑是人之常情。

因此,自恋者将他的恶魔转化为他现实或精神日记中的强迫性标记:检查这个,做那个,采取预防措施,不允许,追求,攻击,避免。自恋者仪式化了他的不适和他应对不适的尝试。

但这种过度的担忧——其唯一目的是将非理性的焦虑转化为世俗和有形的——是偏执的东西。

如果偏执不是将内心的分裂归因于外部的迫害,不是将外部的恶意代理人分配给内心的混乱虚构,那偏执又是什么呢?偏执者试图通过非理性地坚持理性来减轻自己的空虚。他说,事情如此糟糕,主要是自言自语,因为我是一个受害者,因为“他们”在追捕我,我被国家的强大力量,或被共济会,或被犹太人,或被社区图书管理员追杀。这是一条从焦虑的阴云,穿过担忧的灯柱,通往偏执的黑暗的道路。

妄想症是对焦虑和攻击的一种防御。在偏执状态下,后者是向外投射的,在ima上吉纳瑞,其他人,一个人受难的工具。

焦虑也是对攻击性冲动的一种防御。因此,焦虑和偏执是姐妹,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集中形式。精神障碍患者通过焦虑或变得偏执来抵御自己的攻击倾向。

然而,攻击性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是焦虑和偏执。它最喜欢的伪装之一就是无聊。就像它的关系一样,抑郁、无聊是一种指向内在的攻击。它威胁着将无聊的人淹没在不作为和精力消耗的原始汤中。它是快感缺乏(快乐剥夺)和焦虑(导致深刻的悲伤)。但它也具有威胁性,也许是因为它让人联想到死亡。

毫不奇怪,自恋者在无聊的时候最担心。自恋者好斗。他会引导自己的攻击性并将其内化。他把憋在心里的愤怒当作无聊。

当自恋者感到无聊时,他会以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方式感受到这种无聊的威胁。焦虑随之而来。他急于建造一座智慧的大厦,以容纳所有这些原始的情感及其变形。他能识别外部世界的原因、原因、结果和可能性。他构建场景。他编故事。结果,他不再感到焦虑。他已经确定了敌人的身份(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他不再焦虑,而是忧心忡忡。或偏执。

自恋者给人的印象通常是“闲散”——或者不那么仁慈地说:懒惰、寄生、娇生惯养、自我放纵。但是,就像自恋者一样,外表会骗人。自恋者要么是强迫性的过度成就者,要么是长期的不成功浪费者。大多数国家未能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其潜力和能力。许多人甚至不愿走上如今的标准道路,比如学位、职业或家庭生活。

自恋者的成就与他的浮夸幻想和膨胀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浮夸差距——是惊人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它对自恋者对现实的把握和贫乏的社交技能施加了沉重的压力。这迫使他要么隐居,要么疯狂地“收购”——汽车、女人、财富、权力。

然而,无论自恋者多么成功——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都是悲惨的失败者——浮夸鸿沟永远无法弥合。自恋者的虚假自我是如此的不现实,他的超我是如此的残忍,以至于自恋者无法从卡夫卡式的生活审判中解脱出来。

自恋者是自己惯性的奴隶。有些自恋者总是在通往更高的山峰和更绿的牧场的路上加速前进。其他人屈服于麻木的例行公事,消耗最少的精力,并捕食弱势群体。但不管怎样,自恋者的生活都失去了控制,任由无情的内心声音和内在力量摆布。

自恋者是一种状态机器,被设定为从他人那里获取“自恋供给”。为此,它们在早期开发了一组不可变例程。这种重复的倾向,无力改变和僵化限制了自恋者,阻碍了他的发展,限制了他的视野。再加上他强烈的权利意识,他对失败的本能恐惧,以及他对自己的独特感和被视为独特感的不变需求——一个人经常以不作为告终。




成绩不理想的自恋者逃避挑战,逃避测试,逃避竞争,回避期望,逃避责任,逃避权威——因为他害怕失败,因为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会危及他的独特性。因此自恋者明显的“懒惰”和“寄生”。他的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成就或投资——激怒了他的社会环境。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自恋者是“被宠坏的顽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成功的自恋者寻求挑战和风险,挑起竞争,夸大期望,积极争取责任和权威,似乎拥有一种可怕的自信。人们往往把这样的人视为“有创业精神的”、“大胆的”、“有远见的”或“专横的”。然而,这些自恋者也被潜在的失败所羞辱,被强烈的权利信念所驱使,努力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并被视为如此。

他们的过度活跃只是差等生不活跃的另一面:它同样是谬误的、空洞的、注定要失败和耻辱的。它通常是无菌的或虚幻的,都是烟雾和镜子,而不是实质内容。这种自恋者不稳定的“成就”总是会瓦解。他们的行为经常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他们的勤奋、工作狂、野心和承诺都是为了掩饰他们根本没有生产和建设的能力。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黑暗中的口哨,一种自负,一种波将金式的生活,全是虚假的信仰和轰轰烈烈。

关于羞耻的哲学评论

“浮夸鸿沟”指的是自我形象(自恋者感知自己的方式)和与现实不符的线索之间的差异。浮夸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越大,差距就越大,自恋者的羞耻感和内疚感就越大。

羞耻有两种:

自恋羞耻——这是自恋者对浮夸差距的体验(及其情感相关)。主观上,它被体验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无价值感(自我价值的失调调节是病态自恋的症结)、“隐形”和荒谬。病人感到可怜和愚蠢,活该被嘲笑和羞辱。

自恋者采取各种防御措施来对抗自恋带来的羞耻。他们会产生上瘾、鲁莽或冲动的行为。他们否认、退缩、愤怒,或者强迫性地追求某种(当然是无法达到的)完美。他们表现出傲慢和表现欲等等。所有这些防御都是原始的,涉及分裂、投射、投射性识别和智能化。

第二种羞耻是自我相关的。这是自恋者宏伟的自我理想和他的自我或自我之间的差距的结果。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羞耻概念,它在弗洛伊德[1914]、赖希[1960]、雅各布森[1964]、科胡特[1977]、金斯顿[1983]、斯佩罗[1984]和莫里森[1989]的作品中被广泛探讨。

我们必须明确区分与内疚(或控制)相关的羞耻和与顺从相关的羞耻。

罪责是一个“客观的”可确定的哲学实体(考虑到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知识)。它依赖于上下文。它是其他人的一个基本假设的衍生物,即道德行为人对世界的某些方面施加控制。如果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与流行的道德不相称,或者不以与流行的道德相称的方式行事,那么行为主体所承担的控制就会归咎于它。

在这种情况下,羞耻是可避免的结果的实际发生的结果——这些事件将罪责归咎于行为错误或克制行为的道德行动者。

但是,我们必须把罪恶感和罪恶感区分开来。罪恶感随之而来。内疚感会先于他们。

内疚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羞耻感)是可以预期的。道德行为人认为他们控制着世界的某些方面。这使他们能够预测他们的意图的结果,并因此感到内疚和羞耻——即使什么都没有发生!

内疚感是由恐惧的一部分和焦虑的一部分组成的。恐惧与道德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外部、客观、可观察的后果有关。焦虑与内心的结果有关。它是自我张力失调的,威胁着道德行为人的身份,因为道德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化的内疚感会导致羞愧反应。

因此,羞耻感与罪恶感有关,而不是罪恶感本身。重申一下,内疚是由他人对外部结果的反应和预期反应决定的,比如可避免的浪费或可预防的失败(恐惧成分)。罪恶感是道德行为人自身对内在结果(无助或失控、自恋伤害——焦虑成分)的反应和预期反应。

还有与顺从有关的羞耻感。这与自恋者的“他者感”有关。它同样包括恐惧(他人对自己的他性的反应)和焦虑(自己对自己的他性的反应)的组成部分。

与内疚相关的羞耻与与自我相关的羞耻有关(也许是通过一种类似于超我的心理结构)。与顺从相关的羞耻更类似于自恋的羞耻。



下一个:自恋者概述

APA的参考
Vaknin, S.(2008, 11月6日).自恋者能拥有有意义的生活吗?, HealthyPlace。2021年5月10日,从//www.lharmeroult.com/personality-disorders/malignant-self-love/can-the-narcissist-have-a-meaningful-life获取

最后更新:2018年7月3日

更多信息